我国7千年前嵌松石象牙杯
利用象牙雕刻,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。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,就有刻花纹的象牙杯、长尾鸟等牙雕艺术品,雕刻工艺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。
商代的象牙器物,多模仿铜器的纹饰而雕刻。镶嵌绿松石象牙杯就是一件巧夺天工的商代艺术珍品。
嵌松石象牙杯是当时的饮酒器。杯的主体是用象牙的根部制作成的,腹腰中空。杯的手也是用象牙制成。象牙杯上部敞口唇薄,杯的中部微有收敛,腹腔下部安有圆形底,底部比口部稍小。杯的一侧上下钻两个对称的小圆孔,以此镶入榫,使杯和手连在一起。杯身通高30.5厘米。
杯身通体饰满饕餮纹等花纹,饕餮纹的眼、眉、鼻均镶有绿松石。中下部雕刻有三组变形夔纹,眼用绿松石镶嵌。上部有用绿松石镶的细带纹一圈,下部有三圈,下腰部有一圈。手部呈夔形状,上部为头,宽尾下垂。手的两面上部雕成鸟形,钩喙短冠,眼为绿松石镶嵌。背中部雕一兽面,下有一凸出的兽头,上竖双角,用绿松石镶着兽的眼、眉、口。手的上下各一小圆榫插进杯身。
此杯器体高大,图案富丽,工艺精巧,体现了商代象牙雕刻工艺的卓越技巧。该杯是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时出土的,出土的陪葬物十分丰富,多达千余件。据出土的器物铭文记载,墓主人是殷商王室的重要成员。
该墓共出土象牙杯三件,其中两件镶有绿松石。此杯是其中的一件。另一件镶绿松石的杯,器身也为圆筒式,杯的口部,随象牙的自然弯曲形态,锯掉一半,使杯口部呈舌状长流。杯整体显得别致、高大。腹部为三组花纹,雕饰有双目圆瞪的兽面纹。有不同形态的花鸟,把兽面隔开。口部和腹下部刻有行龙,在杯身巡回转动。杯的一侧镶有象牙柄,的上部雕饰有大耳兽头,下部雕有一虎,伏身向上,与上部的兽头衔接。
象牙杯工艺首先雕好杯身及手,将杯内外打磨平整光滑,然后描绘好纹饰,用刻刀雕出各组纹饰。用配制好的绿松石镶嵌表面,器身的纹饰雕刻,结构十分巧妙,图案花纹采用平面减地的雕刻方法,线条浅,再镶嵌上绿松石,突出了装饰的效果,引人注目。它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史增添了新的光辉。
1、本站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2、本站部分图片、文字整理自网络,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仅为分享,如涉侵权,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,谢谢!